“通过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后一些新的策略出来,之后就可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刘杰先生这样说到,并举出了一个亲身体验的例子俩向我们讲解,回国后碰到一个病人,而这个病人呢“反复发烧,大概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一直不太清楚什么原因的发烧,他是一次下雨以后淋湿了受凉了就发烧了,不停地治疗检查,怀疑过败血病,因为发烧血项高,怀疑是肾炎,因为反复发烧,怀疑是风湿病,因为不停地发烧,一次没有诊断出来。”经过多番周折后,刘杰先生想到可以借助自己在美国做筛选基因、克隆基因的丰富经验。“当然我们要和病理专家一起讨论,他肝脏里面有哪些细胞的侵入。因为借助科研的基础的手段,科研的基础的手段用一点点到临床上就会对临床上有很大的促进。”正如刘杰先生所说的,借助科研的基础手段,“后来我就买了几个细胞标志物一检测,叫一个浆细胞,在肝脏里面侵入非常明确。干细胞同时也在淋巴结在别的器官也有侵入,所以这就确认了这是一个浆细胞侵入的一个病。当时看到里面血管增生内皮也非常厉害,什么原因导致的血管增生呢,后来又做了细胞因子的检测,因为血管增生的相关肿瘤研究比较火热,所以我们就发现是CLPD一例新的疾病,后来就给他命名为“CLPD2”相关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淋巴疾病。”
在这之前刘杰先生一直讲的是大数据对疑难病症的分析,接下来将目光转向肿瘤部分,现在的朋友都比较担心肿瘤,现在肿瘤发病率是非常的高。
首先,刘杰先生讲述了自己对癌的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基因突变和免疫系统博弈的过程。任何时候治疗癌症都不要忽略对免疫系统的保持,因为免疫系统是根本,是抵抗癌症,消灭癌细胞的主要的主力军,不保存免疫力,肿瘤的治疗策略是不完整的。因为像一个地方发生损害了,是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所以要整体去考虑。”刘杰先生此次演讲更重要的是对于肿瘤以及大数据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大数据对于肿瘤治疗有何突出贡献的一个解说。“新一代的肿瘤标志,尤其对肿瘤的监测、复发是非常好的,再和影像学再配合起来,比如说CTDNA是由癌细胞突变坏死,主动分泌到血中的DNA,含有相关的突变的片断,因此可以作为肿瘤生物标志,可以作为被定性,还可以定量,比如说我在把药可以监测这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监测它的疗效和效果,所以可以定量追踪,早期的风险评估,肿瘤的找准,实施评估,肿瘤的决策治疗,肿瘤的风险复发都可以做一些相关的评估。”这仅仅是肿瘤的检测阶段,也正是因为多次检测,才能够多方采集数据,对病理做出更好的分析判断。
同时刘杰先生还提出了对癌的精准筛选,“得了癌以后,如果你要选择做手术,或者有可能手术的话,我们把癌细胞拿出来,拿出来以后在身体里面没有了,但是它放到别的地方长,所以你每天都看到你的细胞在长,他长在老鼠的身上,我们做一个实验在老鼠身上长你的癌细胞,你可以观察它。你看这个肿瘤细胞放在老鼠身上长,你就可以看有什么药物对他敏感,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药物的筛选,其实也就是精准筛选。”把癌细胞取出来不是最终目的,找出抑制其继续生长的药物才是目的。